【摘要】 深度解析Cryo-SEM与STEM-in-SEM联用技术在生物膜-纳米颗粒界面研究中的应用,对比荧光/电子显微成像差异,揭示EPS屏障作用机制及环境修复应用前景。
一、冷冻电镜与STEM-in-SEM联用技术原理
在环境界面分析领域,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SEM)与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STEM-in-SEM)的联用,为生物膜与零价铁纳米颗粒(nZVI)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纳米级解析方案。通过固定化处理、超薄切片及金属标记技术,可实现细胞外基质(EPS)与纳米污染物的精准定位。
二、实验方法与标记技术对比
1.荧光显微技术快速筛查
采用DAPI荧光染料与FITC标记凝集素(PNA/ConA)对絮凝态生物膜进行双标(图1),结果显示:
- nZVI聚集体(0.5-5μm)嵌入生物膜外围结构
- EPS多糖在细胞周边呈阳性标记
图1 有(b,d)或没有(a,c)nZVI接触的生物膜(絮凝物)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絮凝物用 DAPI(蓝色)和凝集素 [(a),(b) 标记为红色:ConA。 (c)、(d) 粉红色:PNA;图像被重新着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对比同一图像上的两种标记(DAPI 和凝集素)]。絮凝物用 DAPI(蓝色)和凝集素(此处为 ConA)(红色)标记。
2.电子显微技术高精度解析
通过金纳米颗粒标记凝集素结合STEM-in-SEM技术:
- STEM-DF/BF与BSE探测器协同成像(图2)
- EDS元素分析验证钙磷颗粒组分
图2 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STEM)-扫描电子显微镜 (Tescan Mira) 观察生物膜(之前附着在聚氯乙烯管上的树脂包埋生物膜的 80 nm 显微切片)。 a:STEM明场; (b) STEM 暗场; (c) 背散射电子探测器; (d) SE 探测器。黄色虚线箭头表示同一区域上的金色标记。
三、技术应用价值与行业突破
1.环境修复领域
证实生物膜作为天然屏障可有效捕获nZVI聚集体,为地下水修复提供新思路。
2.纳米毒理研究
Cryo-SEM技术揭示nZVI与细胞膜无直接接触,修正传统毒性作用模型。
3.分析方法革新
技术参数 |
荧光显微镜 |
STEM-in-SEM |
---|---|---|
分辨率 |
200nm |
1nm |
样本制备周期 |
2小时 |
24小时 |
设备成本 |
低 |
高 |
参考文献:[1] Guillaume Wille, Jennifer Hellal, Patrick Ollivier, Annie Richard, Agnes Burel, Louis Jolly, Marc Crampon, Caroline Michel, Cryo-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EM)-in-SEM for Bio- and Organo-Mineral Interface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Volume 23, Issue 6, 1 December 2017, Pages 1159–1172, https://doi.org/10.1017/S143192761701265X
科学指南针以分析测试为核心,提供材料测试、环境检测、生物服务、模拟计算、科研绘图等多项科研产品,累计服务1800+个高校、科研院所及6000+家企业,获得了60万科研工作者的信赖。始终秉持“全心全意服务科研,助力全球科技创新”的使命,致力于为高校、院所、医院、研发型企业等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快捷、全方位的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