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基本成像序列及成像模式

本期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基本成像序列及成像模式继续进行介绍。

我们在前面讲过,傅立叶变换是通过添加相位因子来实现的,磁场非均匀性△BO引起的相位变化会使与y方向有关的相位因子出现不可控偏差,反映到图像上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变形。

TE为90°脉冲中心到ky=0的回波中心所需要的时间,完整采样梯度回波EPI序列所要求的TE是比较长的,当ky=0时回波信号十分的弱,如图1所示。

 

图1 K空间的低频(中心)和高频(周围)成分对图像的影响

 

部分采样梯度回波EPI序列

如图2所示,采样的梯度回波EPI序列可以有效缩短90°脉冲中心到ky=0的回波中心所需要的时间,采样从靠近中心的某个负kY值,如ky=2开始,逐渐增加1个单位,直到kt=(Nt/2)-1。

 

图2

 

部分采样梯度回波EPI序列及相应的K空间S(kx, ky)阵列,白色圈点表示未采集,如图3所示。

 

图3

 

部分采样的梯度回波EPI序列,可以使有效TE变短,得到较强的图像信号。K空间中靠近kx=0, ky=0的中心部分决定图像的大致结构和强度,也就是图像随空间位置变化缓慢的部分。因ky为负值的大部分没有采集,重建图像时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梯度回波的EPI序列采集的信号都为T2*衰减后的信号,exp{-TK/T2*}信号都比较弱,尤其TE较长时。

 

本期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将在下一期继续进行向大家介绍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喜平.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0.

[2]俎栋林. 核磁共振成像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