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EC 过程的结果揭示了该技术在此类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纺织工业产生的废水如果未得到充分处理,可能会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损害[1]。在此背景下,人们研究了新的治疗方法,其中重点是电凝(EC)[2,3]

 

因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实施 EC 工艺处理合成纺织废水去除偶氮染料的效率,涉及 COD、TOC、真色和急性毒性。

 

对 EC 过程进行了实验测试,以研究电流强度(2 和 4 A)、电解质浓度(2 和 4 g L-1)和染料浓度(0.05 e 0.10 g L-1)对去除考虑到电解时间为 20 分钟,将染料引入合成纺织废水中。

 

EC 过程的结果揭示了该技术在此类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考虑到所发现的值表明在施加 4A 电流强度时,颜色去除率、TOC 和 COD 分别约为 96.5%、93.5% 和 85.0%。

 

尽管如此,生物指示剂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测试显示出较高的毒性率(EC50%),在偶氮染料存在的情况下,合成纺织废水的毒性浓度为 5.87%,而通过 EC 处理的毒性浓度为 40.24%。

 

对于这些测试机构,观察到合成纺织废水中偶氮染料的存在对所观察到的毒性作用有负面影响,与通过电凝工艺处理的纺织废水相比,具有较高的不流动性/死亡率。

 

EC 的最佳操作条件是电流强度为 4.0 A,电解质为 2.0 g L-1。然而,在研究中观察到,EC 采用的 4 A 值促进了金属铝电极上的显着电溶解反应,形成 Al3+ 化学物质,导致残留铝的存在。

 

急性毒性测试中,尽管分析参数发生了微小变化,但相对于实验测试中应用的 EC 处理,原废水中使用的测试生物体的显着影响 (p < 0.05) 具有 95% 的置信度,表明不安全水生生物群的价值。

 

因此,调整实验操作参数并结合使用吸收技术去除 EC 过程中产生的残留铝和其他顽固副产物可能有助于决策,从而更好地配置纺织废水处理。

 

[1] J.M. Rosa, V.S.G. Garcia, N.F. Boiani, C.G. Melo, M.C.C. Pereira, S.I. Borrely, Toxic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pproached in the dyeing of polyamide, polyester and cotton knits, J. Environ. Chem. Eng. 7 (2) (2019) 1–7, https://doi.org/10.1016/j.jece.2019.102973.

[2] F. Ghanbari, M. Morad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rocoagulation, electrochemical Fenton, electro-Fenton and peroxi-coagulation for decolorization of real textile wastewater: electric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biodegradability improvement, J. Environ. Chem. Eng. 3 (1) (2015) 499–506, https://doi.org/10.1016/j.jece.2014.12.018.

[3] A.K. Verma, Treatment of textile wastewaters by electrocoagulation employing feAl composite electrode, J. Water Process Eng. 20 (2017) 168–172, https://doi.org/10.1016/j.jwpe.2017.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