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在 EB 病毒肿瘤疫苗的研发道路上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

EB 病毒,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群中的疱疹病毒,却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鼻咽癌、淋巴瘤等。为了攻克这一健康威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在 EB 病毒肿瘤疫苗的研发道路上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

 

国自然资助的众多研究项目成果显著。例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团队在 EB 病毒感染与致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深入探究了 EB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其潜伏感染和裂解感染的关键环节,为针对性疫苗设计指明了方向。

 

图1.  gB纳米颗粒疫苗诱导产生针对EB病毒的保护性中和抗体[1]

 

在疫苗研发策略方面,科研人员尝试了多种创新途径。清华大学的李华教授团队基于 EB 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蛋白疫苗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疫苗旨在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以中和病毒,阻止其感染细胞。其中,针对 EB 病毒包膜糖蛋白(如 gp350)的疫苗研究备受关注。实验表明,此类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效价的中和抗体,为预防 EB 病毒感染和相关肿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同时,基于核酸的疫苗技术,如 DNA 疫苗和 mRNA 疫苗,也在 EB 病毒肿瘤疫苗的研发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强教授团队在 DNA 疫苗的研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能够稳定地表达病毒抗原,诱导持久的免疫应答;而北京大学的赵敏教授团队在 mRNA 疫苗方面成果斐然,其具有快速制备、易于修饰和高效表达抗原的优点。国自然支持下的相关研究不断优化疫苗的设计和投递方式,提高了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除了单独的疫苗研发,联合免疫策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旦大学的陈刚教授团队将 EB 病毒肿瘤疫苗与其他免疫调节剂或佐剂联合使用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能够增强免疫反应的强度和广度。例如,与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合应用,有望打破免疫耐受,提高疫苗的疗效。

 

此外,临床研究也是 EB 病毒肿瘤疫苗研发的重要环节。国自然资助的项目中,不少涉及了疫苗的临床试验。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进行试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这些临床试验为疫苗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尽管目前 EB 病毒肿瘤疫苗的研发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疫苗的长期保护效果、个体差异对免疫反应的影响等,但在国自然的持续支持下,科研人员充满信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EB 病毒肿瘤疫苗将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1] 曾木圣等. EB 病毒致病机制的新发现[J]. 《自然·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