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火花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不同铜含量铜-石墨复合材料,研究其在水环境中的摩擦磨损特性、导电性能及疏水效应,揭示铜相网络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为电力设备材料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铜-石墨复合材料是电力机车电流接收器的核心材料,其在水环境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直接影响设备寿命与安全性。本文通过火花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不同铜含量(40-50wt%)的铜-石墨复合材料,系统分析其导电性、疏水性能及摩擦磨损特性,为材料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研究以包铜石墨粉为原料,在900℃烧结温度下制备高密度复合材料,并通过阿基米德排水法、扫描电镜(SEM)、电阻率测试等手段,对比原始试样与化学蚀刻试样的性能差异。实验发现,铜含量提升至50wt%时,材料相对密度达94%,铜相网络连通性增强,孔隙率降低至5%以下(图1)。导电性能测试表明,铜含量与电阻率呈负相关(图2a),富铜试样电阻率低至10.7Ωm,满足电力传输需求。

图1 900℃烧结时不同质量分数 Cu试样的表面形貌[1]

图2 (a)化学腐蚀前和(b)化学腐蚀后样品的电阻率与不同质量分数 Cu的函数关系

 

水环境摩擦磨损行为分析

 

化学蚀刻处理显著提升材料疏水性能,接触角增加约30%。水润滑条件下,高铜含量试样(50wt%)因致密铜相网络减少摩擦界面氧化,磨损率较40wt%试样降低22%。SEM观测显示,低铜试样界面间隙扩大(图1f),导致摩擦过程中石墨相剥落加剧,表明铜相网络对耐磨性起关键作用。

 

结论与工程意义

 

铜-石墨复合材料的性能高度依赖铜相连续性。优化铜含量至50wt%可平衡导电性、疏水性与耐磨性,为电力机车滑块材料选型提供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表面改性技术,以提升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H. Wie, et al., ChemistrySelect 2021, 6, 1288.

 

科学指南针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业务优势,在国内率先打造出业界领先的线上化、数字化的科研服务基础设施,在行业内首创用户自主下单、服务全流程追踪、测试“云现场”等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和使用效率,以实际行动助力科技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专业科研服务引领者,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ISO三体系认证”等专业认证。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