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新型钠镍铁电池正极材料,通过铁元素替代技术实现123mAh/g比容量,循环寿命提升27%。详解ZEBRA电池工作原理、熔融电解质特性及高温储能技术突破。
图1. 用于阴极材料电化学表征的电池的图像和示意图[1]
作为可再生能源存储领域的重要突破,钠镍氯化物电池(ZEBRA电池)凭借其380Wh/kg的理论比能值和长达5000次循环寿命,正在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新型储能方案。本研究针对正极材料颗粒生长这一行业痛点,通过铁元素替代技术实现性能优化,为大规模储能应用提供新思路。
一、ZEBRA电池技术优势解析
1.核心材料体系
采用熔融四氯铝酸钠作为阴极电解质,配合Na-β氧化铝陶瓷隔膜,在300℃工况下实现高效钠离子传导。这种特殊电解质体系使电池能量密度达到商用磷酸铁锂电池水平(275mWh/g)。
2.温度控制机制
通过保持270-350℃工作温度窗口,既确保电化学反应动力学速率,又避免高温导致的材料降解。实验数据显示,300℃时镍铁阴极材料界面阻抗降低42%。
二、正极材料技术突破
图2. Ni50样品在300°C温度下在不同电流下记录的电压-电容放电曲线[1]
针对镍/氯化钠颗粒生长的行业难题,研究团队开发新型Fe-Ni复合正极:
- 元素替代:铁元素替代比例达50%,材料成本降低38%
- 颗粒控制:采用冷压成型工艺,活性相接触面积提升65%
- 性能表现:在20mA/cm²电流密度下仍保持123mAh/g比容量
"通过优化材料配比,我们在保持放电平台稳定的同时,将镍用量减少50%。"项目负责人指出。实验数据显示,优化后的Ni50样品在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1%,较传统材料提升27%。
三、关键性能验证数据
表1:不同铁镍比材料性能对比(300℃测试环境)
铁替代率 |
初始容量(mAh/g) |
100次循环保持率 |
峰值功率密度 |
---|---|---|---|
10% |
115 |
83% |
220mW/g |
50% |
123 |
89% |
275mW/g |
90% |
98 |
75% |
190mW/g |
四、技术应用前景
该材料体系已通过2000小时高温稳定性测试,适用于:
✓ 电网级储能电站
✓ 风光电配套储能系统
✓ 工业余热发电存储
研究团队正在开发模块化电池堆设计,预计可将系统能量效率提升至92%以上。
参考文献:[1] Frusteri L, Leonardi S G, Samperi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esting of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 temperature sodium nickel‑ironchloride battery[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2, 55: 105503.
科学指南针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业务优势,在国内率先打造出业界领先的线上化、数字化的科研服务基础设施,在行业内首创用户自主下单、服务全流程追踪、测试“云现场”等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和使用效率,以实际行动助力科技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专业科研服务引领者,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ISO三体系认证”等专业认证。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