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解析吡啶蒸气高分辨率红外/近红外光谱数据,修正27种振动模式分配,揭示C-H泛音与组合带强度规律,探讨其在大气监测中的潜在应用。

研究背景与实验方法

本研究首次通过高分辨率红外(IR)和近红外(NIR)光谱技术(光谱分辨率0.1 cm⁻¹),对吡啶蒸气在298 K恒温条件下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实验采用氮气(N₂)作为镇流气体,将压力扩展至1个大气压(760托),覆盖波段范围11,000-600 cm⁻¹,获得高精度定量光谱数据。研究结合理论计算(Gaussian03、CFOUR程序)与实验验证(FT-拉曼测量),重新分配了27种基本振动模式,并首次解析了中红外及近红外区域的泛音与组合带特征。

 

关键发现与振动模式分配

1.基频振动修正

通过对比红外蒸汽相带形状与理论计算结果(MP2/ccpvtz基组),修正了部分基频振动模式。例如:

  • v₂(3067 cm⁻¹)​v₃(3061 cm⁻¹)​的分配,通过分析组合带(如v₂+v₁₃=3464 cm⁻¹)的7 cm⁻¹间距特征(图1)确认。
  • 验证了v₂+v₄(4657 cm⁻¹)​v₃+v₄(4649 cm⁻¹)​的强A型峰(图2),进一步支持基频修正。

吡啶3464 cm⁻¹与3765 cm⁻¹组合带Q分支尖峰对比图

图1. 4200 至 3300 cm−1 区域内的气相吡啶近红外光谱【1】

吡啶近红外4657 cm⁻¹与4649 cm⁻¹吸收峰强度差异

图2. 测量 4700 至 4450 cm-1 区域中与几个吡啶 (CH) 振动相关的组合带的 NIR 光谱【1】

 

2.近红外特征解析

在6000 cm⁻¹附近观察到C-H第一泛音的强吸收带,而C-H拉伸组合带强度显著较弱。这一现象与非谐波理论预测一致,表明泛音主导近红外区域光谱响应。

 

实验验证与理论计算

  • 理论模型:采用Hartree-Fock(VSCF)和MP2方法计算泛音/组合带强度,结合CFOUR程序进行非谐波频率模拟。
  • 实验验证:通过760托蒸汽相红外数据解析Q分支尖峰(如3765/3759 cm⁻¹的C型轮廓),验证了v₂+v₁₇v₃+v₁₇的弱带存在(图1)。

 

大气监测应用潜力

研究揭示了吡啶光谱特征在大气监测中的潜在价值。例如:

  • 3464 cm⁻¹​(v₂+v₁₃)和4657 cm⁻¹​(v₂+v₄)等特征波段可作为环境检测的标识信号。
  • 近红外区域强泛音带(6000 cm⁻¹)为痕量气体分析提供高灵敏度依据。

 

参考文献:【1】Johnson T J, Aker P M, Scharko N K, et al. Quantitative infrared and near-infrared gas-phase spectra for pyridine: Absolute intensities and vibrational assignments[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and Radiative Transfer, 2018, 206: 355-366.

 

科学指南针以分析测试为核心,提供材料测试、环境检测、生物服务、模拟计算、科研绘图等多项科研产品,累计服务1800+个高校、科研院所及6000+家企业,获得了60万科研工作者的信赖。始终秉持“全心全意服务科研,助力全球科技创新”的使命,致力于为高校、院所、医院、研发型企业等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快捷、全方位的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