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D.Dowsett团队创新研发氦离子显微镜-SIMS联用技术,实现钛酸锂与氧化镁纳米粒子的10nm级双模成像。解析二次电子成像与元素质谱分析的技术原理、实验数据及在新能源材料表征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氦离子显微镜(HIM)与二次离子质谱(SIMS)的协同应用正在开创纳米分析新纪元。近期D.Dowsett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的创新性研究(图1),通过双模成像技术实现了钛酸锂(LTO)与氧化镁(MgO)纳米粒子的精准鉴别,为纳米材料表征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技术原理与设备创新
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双聚焦磁扇形质谱仪,结合气场离子源产生的氦/氖双束流系统。氦离子束可实现0.5nm超高分辨率成像,而氖离子束在快速扫描20nm以上结构时展现独特优势。这种双束流设计使得:
图1. 在InP晶圆上的LTO/MgO纳米颗粒混合物的模拟图像。[1]
- 二次电子成像(SE)捕获纳米形貌
- SIMS分析获取元素分布
- 10nm级空间分辨率突破传统质谱极限
实验数据与发现
研究团队对混合纳米粒子样本进行原位分析时发现:
1.双模图像融合:SE图像清晰显示20nm级粒子结构,SIMS则通过24Mg+信号精确定位氧化镁分布
2.材料鉴别突破:即便在复合团簇中,仍能识别钛酸锂(Li信号)与氧化镁(Mg信号)的分布规律
3.动态监测能力:通过对比多次成像数据,成功捕捉到氦离子束溅射效应对粒子的影响
应用价值与注意事项
该技术为新能源材料(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催化材料等领域提供:
- 成分-结构关联分析
- 纳米级缺陷检测
- 表面反应过程追踪
需注意: - 氦束流强度需根据检测模式调整
- SIMS扫描次数需控制在3次以内以保证图像相关性
- 样品制备需确保表面清洁度
图2. 在InP晶片上共同配准了LTO和MgO纳米颗粒混合物的SIMS和SE图像。[1]
研究证实,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可在保持样品完整性的同时获得最高质量的双模数据。这种联用技术将材料表征精度推进到单纳米粒子级别,为纳米制造工艺优化提供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1] D. Dowsett, T. Wirtz, Co-Registered In Situ Secondary Electron and Mass Spectral Imaging on the Helium Ion Microscope Demonstrated Using Lithium Titanate and Magnesium Oxide Nanoparticles, Analytical Chemistry, 89 (2017) 8957-8965.
科学指南针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ISO三体系认证”等专业认证,提供材料测试、高端测试、环境检测、生物服务、模拟计算、科研绘图、数据分析、试剂耗材、行业解决方案、指南针学院等多项科研产品和服务矩阵。企业致力于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研发型企业等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快捷、全方位的检测及科研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