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是繁忙都市的河流湖泊,还是人迹罕至的深海大洋;无论是广袤无垠的陆地土壤,还是高耸入云的山脉冰川,都已检测到微塑料的踪迹。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大块塑料垃圾在自然环境中经紫外线辐射、物理磨损、生物降解等作用逐渐破碎形成的次生微塑料,以及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直接制造出来的、用于特定用途如个人护理产品中的磨砂颗粒、塑料微珠等原生微塑料。

 

无论是繁忙都市的河流湖泊,还是人迹罕至的深海大洋;无论是广袤无垠的陆地土壤,还是高耸入云的山脉冰川,都已检测到微塑料的踪迹。

 

在水生环境中,微塑料的危害首当其冲。大量微塑料漂浮在水面,不仅影响水体的美观与透明度,还会阻碍阳光穿透,干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整个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许多水生生物会误将微塑料当作食物摄入体内,这些微塑料无法被消化分解,会在它们的消化系统中累积,导致肠胃堵塞、营养吸收障碍等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死亡。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贝类、鱼类等体内均含有微塑料颗粒,而这些生物处于食物链的底层,微塑料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与富集,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土壤中的塑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陆地环境中的微塑料同样不容忽视。土壤中的微塑料会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如孔隙度、通气性和保水性等,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与活性,进而干扰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与循环过程。

 

此外,土壤中的微塑料还可能被陆生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陆生动物体内,进一步扩大其生态影响范围。

 

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它们可以随着水流、风力等自然力量在不同环境介质之间迁移,例如从陆地进入河流,再被输送到海洋;也可以通过大气沉降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在迁移过程中,微塑料还会吸附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成为污染物的载体,进一步加剧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危害。当被生物摄入后,这些吸附在微塑料上的污染物可能会在生物体内释放,造成复合污染效应。

 

面对微塑料污染这一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在个人层面,我们应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做好垃圾分类,避免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

 

在工业领域,企业应积极研发可降解塑料替代品,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原生微塑料的产生。

 

政府和相关部门则需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物处理法规,加大对微塑料污染研究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以便深入了解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影响,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微塑料污染的蔓延,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环境检测是科学指南针旗下综合性的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实验室分布南京、北京、上海、青岛等全国30余个城市,测试项目齐全包括但不限于常规理化项目、LCMS、GCMS、同位素、单糖组成、DOM(FT- ICR- MS)、水土抗生素等。其中环境实验室总部坐落于南京市,已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应俱全。此外,我们还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科研水平深厚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面、专业、高质量的环境检测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