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磁性颗粒物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检测手段。

科学指南针-知识课堂

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磁性颗粒物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检测手段。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中负责存储和释放能量的关键组成部分,通常由锂金属氧化物、锂磷酸盐等组成。磁性颗粒物可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或外部污染,这些颗粒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通过元素含量测试,可以确定磁性颗粒物中包含的金属元素种类和比例,从而评估其对电池性能的潜在影响。

 

磁性异物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

 

测试目的

磁性异物对电池性能影响很大,正/负极材料中残留的磁性异物,在电池中可能会刺穿隔膜,造成短路、自放电现象,严重降低电池的安全性,因此要严格控制正极材料中磁性异物的含量。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存在的可被磁铁吸附的磁性杂质。锂离子电池有害磁性异物主要包括铁(Fe)、铬(Cr)、镍(Ni)、锌(Zn)、钴(Co),磁性异物的含量测试就是针对上述元素测试。

磁性颗粒物分析的测试就是针对直径在 10μm 及以上的大颗粒来计数和分析的。

 

测试优势(方法原理和先进性)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磁性异物的来源主要是设备磨损、原料引入,存在形式一般是铁单质、不锈钢等,且含量非常低。在测试时,需要将材料中的磁性异物用高磁性磁铁富集提取,再将提取的磁性异物用酸溶解,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上测试铁、铬、镍、锌、钴元素的含量。

大颗粒磁性异物通过扫描电镜-能谱测试,原理在于在背散射成像下,颗粒的原子序数越高,其背散射系数越大,颗粒也越亮。不但能区分磁性异物的大小,利用能谱仪还能区分其存在形式,从而判断来源,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监控质量的重要手段。

 

测试方案

版权归科学指南针所有

 

方法一:磁性异物含量-ICP 法:

1.过程描述:在除铁的环境中,用磁棒吸附样品中的磁性异物然后将磁性异物分散在水或乙醇介质中,用酸性溶液将样品消解并定容,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铁、钴、铬、镍、锌含量并计算含有五种元素物质含量的总和。

2.不同材料测试元素和检出限:

不同材料测试元素和检出限

 

方法二:磁性颗粒物分析-扫描电镜法:

SEM-EDS

1.过程描述:针对直径在 5μm 及以上的磁性异物, 将正极材料中的磁性异物用高磁性磁铁富集提取,吸附后除去物料,然后收集磁性异物,干燥后在扫描电镜-能谱仪上放大至适当的倍率,在背散射信号下观察,测试直径大于 5μm 及以上的磁性异物并计数。

2.检出范围:默认测试磁性颗粒物直径≥5μm; 可选尺寸5μm、10μm。

3.结果和结论:磁性颗粒物的数量、尺寸和成分

 

经典案例

ICP法-科学指南针

 

SEM法-科学指南针

 

新能源电池材料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