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LSV测试、NMR分析揭示了TMSB添加剂如何通过抑制HF生成改善NCA阴极界面稳定性,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提升至86%。适用于高镍三元电池开发及电解质优化技术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行业需求
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需求激增,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成为行业核心目标。当前主流正极材料(如LiCoO₂、LiFePO₄)受限于理论容量瓶颈,而富镍层状材料LiNi₀.₈Co₀.₁₅Al₀.₀₅O₂(NCA)凭借高比容量(>200 mAh/g)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其循环过程中HF酸腐蚀导致过渡金属溶出,严重影响界面稳定性,亟需通过电解质优化技术突破性能限制。
二、实验设计与核心发现
Fangfang Zou团队通过三甲基硅基硼酸盐(TMSB)作为电解质添加剂,系统研究其对NCA阴极界面性能的改善作用:
1.LSV氧化活性验证
图1 三电极体系示意图(a)、LSV曲线(b)和19F NMR (c、d)基线和含tmsb电解质的谱图
- 图1a显示含1% TMSB的电解质分解电位降至3.84 V(基线为4.28 V),表明TMSB优先于溶剂(EC/DMC/EMC)氧化分解,形成保护性界面膜。
- 图1b中氧化电流提前出现,证实TMSB的主动成膜特性。
2.HF生成抑制机制
- 图1c-d显示TMSB与HF反应生成三甲基硅氟(TMSF)和二甲基二氟硅烷(DMDFS),显著降低HF浓度(-191 ppm峰消失)。
- 化学反应路径:
TMSB添加剂通过硅基捕获HF,抑制过渡金属溶出,稳定阴极结构。
三、性能提升与工业价值
1.循环性能对比
- 含1% TMSB的NCA电池在1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86.0%(基线电解液仅67.2%)。
- 显示TMSB组界面阻抗降低50%,证实更薄的CEI膜(LiF含量减少)促进锂离子传输。
2.技术优势
- 抑制副反应:减少HF对NCA材料的腐蚀,降低过渡金属(Ni/Co)溶出风险。
- 兼容性:适用于三元高镍体系(NCA/NCM),为高电压电池开发提供新思路。
科学指南针以分析测试为核心,提供材料测试、环境检测、生物服务、模拟计算、科研绘图等多项科研产品,累计服务1800+个高校、科研院所及6000+家企业,获得了60万科研工作者的信赖。始终秉持“全心全意服务科研,助力全球科技创新”的使命,致力于为高校、院所、医院、研发型企业等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快捷、全方位的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