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电化学拉曼
98.8%
好评率
部分论文致谢
项目简介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强大的表征技术,它结合了电化学与拉曼光谱两种技术,可以在电极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的同时,实时监测电极表面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
① 电化学部分:通过施加电位或电流,在电极表面引发氧化还原反应或其他电化学反应。
② 常规拉曼光谱:当激光照射到样品上时,大多数光子会被样品散射,而一小部分光子会引起分子振动模式的改变,从而产生拉曼散射。这些散射光子包含了关于分子振动的信息,通过光谱仪收集并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得到样品的化学和结构信息。
③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利用金属纳米结构(如金、银纳米颗粒或纳米结构化的金属表面)来增强拉曼信号。这些金属结构能够极大地增强吸附在其表面的分子的拉曼散射强度。相对于常规拉曼光谱,SERS效应可以增强拉曼信号多达106-1014倍,使得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分子,灵敏度更高,同时能够提供关于电极表面吸附物种的详细信息。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在电催化研究、电池研究、腐蚀科学、生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 电催化研究:监测催化剂在电催化反应中的结构和中间变化。
- 电池研究:研究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如锂离子电池中的SEI膜形成。
- 腐蚀科学:分析金属腐蚀过程中的表面化学变化,研究金属腐蚀过程和腐蚀产物的形成。
- 生物电化学:监测生物分子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或者用于检测低浓度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分子。
{{moduleItem.modulename}}
结果展示
为了深入了解Er掺杂效应的电化学析氧机理,在科学指南针进行了原位电化学拉曼检测。从200 mV到450 mV的偏置过过电位扫描开始,在457和538 cm−1处观察到的两个特征峰,可归因于NiFe-LDH@NF表面Ni(OH)2相的Ni-O振动,表明OH-更倾向于吸附在Ni位点上(图c)。当偏置过电位扫描从450 mV增加到750 mV时,原始表面Ni(OH)2相转变为NiOOH相,其中556和476 cm−1处的两个新特征峰可归因于Ni-OOH振动。形成的NiOOH相通常被认为对OER具有高度活性。然而,NiFe-LDH在450 ~ 750 mV之间呈现NiOOH相的保留,这是由于在高过电位下Ni(OH)2向NiOOH的转变周期缓慢所致(图d)。而在Er-NiFe-LDH中掺杂Er的作用下,在450 mV之前,随着拉曼强度的增加,OH−在Ni位点的吸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OH−在Ni位点的吸附,说明Ni位点的OER活性增强(图e)。随着偏置过电位在450 ~ 750 mV之间的增大,Ni-OOH的振动模式逐渐变弱,表明Ni-OOH向O2的演化转变(图f)。简而言之,Er掺杂到NiFe-LDH中,打破了0.5 V后Ni-OOH的原始物相,促进了*OOH向O2的转化,从而优化了O2释放的缓慢动力学,有利于Er诱导的电子调制。
样品要求
电催化样品准备10mg以上,超级电容器粉末样品准备20mg以上,电极片样品尺寸在10*10mm左右,厚度不超过1mm,表面要平整;电池粉末样品准备300m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