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磁性和电自由度之间表现出固有耦合的材料被分为两大类,单相ME和单相ME多铁性材料(MFs)。

当今的微电子和自旋电子时代正见证着一种不断增长的冲动,即实现具有增强功能的新型纳米级器件。在纳米尺度上控制材料特性的各种现象中,磁电效应(ME)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物质中的磁和电之间的耦合有关。从技术角度来看,已经设想了几种低功耗ME应用,包括存储器存储和处理,射频/微波信号的调谐和滤波,能量转换和收集,传感和驱动装置。根据定义,使用磁场H,按照:

式中αD为ME直接耦合系数。或者,当施加电场E产生磁化M时,可以实现反向ME效应。

式中αC为逆ME耦合系数。迄今为止,主要的研究集中在研究电场来控制各种磁性能,包括磁各向异性、磁转变温度、磁矩、自旋极化、交换偏置、铁磁共振、磁拓扑、和磁电阻。

 

在磁性和电自由度之间表现出固有耦合的材料被分为两大类,单相ME和单相ME多铁性材料(MFs)。前者包括具有电极性和磁极性内在相互作用的材料。Cr2O3是最早发现和研究最多的单相MEs之一,同时表现出反铁磁性和电极化。在更严格的要求下,单相ME mf表现出铁磁性和铁电序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众所周知的BiFeO3 (BFO)和TbMnO3

 

由于ME效应的强度与电导率和磁化率值有关,单相ME MFs比单相ME具有更大的磁电耦合系数α。例如,在Cr2O3的情况下,施加106 V cm−1的电场只允许在包含大约106个反铁磁耦合自旋的晶格中翻转几个铁磁耦合自旋。相比之下,在50 × 103 V cm−1的较低电场下,Dy0.7Tb0.3FeO3的单相ME - MF中出现了自旋的完全宏观反转。

 

通过使用一类特殊的非水电解质,即所谓的离子液体(ILs),可以克服上述一些限制,离子液体表现为低熔点盐。在分解之前,ILs可以承受大电压(高达约±3.5 V)的作用,并且在液相中具有更宽的温度窗(通常为200 K < T < 600 K)。有趣的是,在冷冻状态下,ILs也被有效地利用来诱导SrTiO3 (STO)和KTaO3中的绝缘到超导转变。

 

图1 a) ME复合体系中ME效应的介质。b)通过电压驱动应变、电荷载流子掺杂和化学插层在磁性材料中典型的受影响长度尺度。1

 

图2 a)在BTO衬底上生长的FeRh薄膜的电压驱动应变磁化控制。2

 

此外,液体燃料的蒸气压较低,这意味着其可燃性较低,并允许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实验。液体电解质的一个普遍缺点是需要一个合适的(通常是笨重的)外壳,以避免由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溢出和降解。然而,离子凝胶的应用已经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离子凝胶是由嵌入聚合物基体的il制成的半固态电解质溶液组成。

 

尽管存在一些阻碍固体/液体ME复合材料研究的障碍,但与全固态ME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器件制造方面,液体门控方法允许覆盖大表面积的样品,而不管其形态如何,如薄膜,纳米颗粒,和多孔材料,只需将所需量的电解质倒在样品上。

 

相反,制备具有少量结构缺陷的高质量异质结构,其存在会导致泄漏电流的形成等不利影响,在生长条件的优化方面可能非常苛刻,并且通常需要使用昂贵的沉积技术,例如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电解质门控可以实现更强的ME效应,并且比全固态ME具有更长的器件寿命。

 

1.Hu, J.-M.;  Chen, L.-Q.; Nan, C.-W., Multiferroic Heterostructures Integrating Ferroelectr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 Adv. Mater. 2016, 28 (1), 15-39.

2.Cherifi, R. O.;  Ivanovskaya, V.;  Phillips, L. C.;  Zobelli, A.;  Infante, I. C.;  Jacquet, E.;  Garcia, V.;  Fusil, S.;  Briddon, P. R.;  Guiblin, N.;  Mougin, A.;  Ünal, A. A.;  Kronast, F.;  Valencia, S.;  Dkhil, B.;  Barthélémy, A.; Bibes, M., Electric-field control of magnetic order above room temperature. Nat. Mater. 2014, 13 (4), 345-351.

 

科学指南针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ISO三体系认证”等专业认证,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互联网+科研服务领军企业等多项荣誉。未来,科学指南针将继续朝着“世界级科研服务机构”的目标,在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等方面持续努力,为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