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由Venables 等在SEM中观察到一种高角菊池带,也就是背散射菊池带。从而发展了一种基于背散射电子衍射菊池带的取向结构分析技术。

EBSD的发展大概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由Venables 等在SEM中观察到一种高角菊池带,也就是背散射菊池带。从而发展了一种基于背散射电子衍射菊池带的取向结构分析技术。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90年代,Dingley及Hjelen等人基于计算机,开发出一套可标定EBSD花样取向的设备,从而开发出一种商业化标定EBSD花样的软件。把计算机用于EBSD花样的标定中,不但提高了标定的效率和速度,也增强了标定的准确定,同样是的标定数据电子化,便于人们阅读和表达。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手动确定菊池带,人们先后发展了几种确定菊池带位置和类型的标定技术,这包括:自动计算取向、有效图像处理以及自动逐点扫描等(包括Hough变换的运用、1992年 OIMTM注册商标化、ACOM的出现)。第四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把EBSD技术与能谱分析技术相结合,这样能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进行物相鉴定和分析。2002年,Wnght等成功的将能谱与EBSD系统集成。这极大地提高了EBSD技术物相鉴定的能力。第五个阶段是原位分析技术,既是在SEM中进行原位加力,加热和FIB原位切割从而实现3D-OIM。这种原位分析技术应用的意义在于,更接近实际情况,缩短了分析时间。

EBSD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不仅可以绘制取向分布图与反极图,还可以自动计算取向(差)分布函数等。正是由于EBSD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才极大地提高了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效率,使得研究人员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样品晶体学信息,如:晶粒取向和微织构分析;物相鉴定和相比计算;晶粒尺寸测量和微区应变分析等。正是由于EBSD技术可广泛的用于这些研究领域,使得EBSD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EBSD技术还具有其他材料微观分析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1)较高的分辨率,在Schottky场发射SEM中其分辨率可以达到20nm。(2)可同时得到晶体材料微观形貌、结构和晶粒取向分布等信息。(3)与TEM相比,对样品要求较低,可以直接用于分析块状试样。(4)可以通过调整入射电子能量来调控感知的深度。

 

[1] Venables JA,Harland CJ.Electron back-scatte ring patten A new technique for obtaining crystall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 scanning electon microscope [J]. Phil. Mag ,1973,2:1193-1200

[2] Coates DG. Kikuchi-like reflection patterns observedin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J].Phil. Mag .,1967,16: 1179-1184

[3] Dingley DJ. A comparison of diffraction techniques for the SEM [J].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1981,4: 273-286

[4]刘全宝. 多片层法模拟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D].湘潭大学,2016.

 

科学指南针提供各类科研测试服务,愿您总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我们收到的测试样品来自各地,种类繁多,如果我们回复不及时,还请再次联系,或直接语音电话联络,若您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或对测试结果有疑问,请果断联系我们或直接拨打400-831-0631,我们对每个数据及结果,会负责到底!科研可能很苦,但坚持一定很苦,愿您顺利!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