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解液优化:研究新型电解液,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

科学指南针-知识课堂

锂离子电池,作为1990年由日本索尼公司率先研发并成功推向市场的产品,标志着二次电池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自从其问世以来,锂离子电池在可充电电池领域迅速崭露头角,如今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锂电池的组成-图片源自网络

 

锂枝晶优点

1.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具有低至0.53 g/cm³的质量密度和-3.04 V的阳极电位,以及高至3860 mAh·g⁻¹的理论能量密度,这远高于目前已大规模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阳极(372 mAh·g⁻¹)。

2.轻量化:锂作为最轻的金属,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使其在电池制造中成为理想材料。

3.环保性能: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锂金属电池的环保性能更好。

 

锂枝晶缺点

新沉积的锂表面因其缺乏钝化膜的保护而展现出高度的活性。在此状态下,部分锂会与电解质发生反应,并被反应产物所覆盖,形成游离态的锂。随着晶粒的逐渐生长,负极表面会出现枝晶结构。一旦这些枝晶积累到一定程度,它们可能穿透隔膜,导致电池发生局部短路。局部短路将引起电池局部温度升高,甚至可能熔化隔膜,从而进一步加剧电池内部短路,最终使电池失效,甚至可能引发起火或爆炸。因此,尽管金属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潜力,但由于其安全稳定性问题,至今尚未实现商业化。

 

锂晶枝科研绘图-图片源自网络

 

锂枝晶研究

1.电解液优化:研究新型电解液,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例如,通过添加特定的添加剂,改变电解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抑制锂枝晶的形成。

2.隔膜改进:开发新型隔膜,以提供更好的离子传输性能和物理隔离性能,防止锂枝晶穿透隔膜导致电池短路。

3.负极结构设计:设计新型负极结构,如三维多孔结构或纳米结构,以提供更多的锂离子沉积位点,减少锂枝晶的形成。

4.充电策略优化:研究优化充电策略,如采用脉冲充电、恒流恒压充电等方式,以控制锂离子的沉积速率和分布,从而减少锂枝晶的形成。

 

锂晶枝类型-图片源自网络

 

锂枝晶检测九大方法

1.原子力显微镜(AFM)

原理:通过测量样品表面与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研究样品的表面结构。

局限性:对样品的平整度有一定要求,且锂枝晶的不均匀沉积通常在微米左右的范围,超出了一般原子力显微镜的检测范围。

2.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原理:利用高能电子束透过样品,通过电子与样品的相互作用成像来研究样品的内部结构。

局限性:是研究锂离子沉积的良好方法,但不能用来表征实际电池中的锂离子。

3.荧光探针技术

原理:利用特定荧光染料与锂枝晶发生反应产生荧光信号来检测锂枝晶。

局限性:需要拆解电池,并且只能用在电池失效后的检测,无法实时观测。

4.受激拉曼散射(SRS)

原理:通过测量拉曼散射光谱来检测样品中的化学键振动,从而识别锂枝晶。

特点:可用于非破坏性检测,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5.光学显微镜

原理:通过可见光或红外光照射样品,观察样品表面的形态和结构。

局限性:分辨率有限,难以观察到微小的锂枝晶结构。

6.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原理:利用高能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检测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来成像。

特点:分辨率高,能够观察到锂枝晶的微观结构,但同样需要拆解电池。

7.聚焦离子束(FIB)技术

原理:利用聚焦的离子束对样品进行切割、成像和化学成分分析。

特点:可用于制备超薄切片并观察锂枝晶的截面结构,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

8.氢气捕捉法

原理:通过搭建原位光学观测和H2气体捕获平台,利用气相色谱仪检测电池产生的H2气体来间接检测锂枝晶的生长。

特点:能够实时观测锂枝晶的生长过程,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较小。

9.原位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EC-AFM)

原理:利用电化学方法控制锂离子的沉积和溶解过程,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电极表面的形貌变化。

特点:能够实时原位观察锂枝晶的生长过程,对理解锂枝晶生长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锂枝晶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之后也会有更多锂枝晶检测方法被开发出来。

 

新能源电池材料测试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