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集中精力探索各种潜在的NRR催化剂,如贵金属、5-9种富含地球的金属化合物、10-20种单原子催化剂和非金属材料。
传统的NH3生产主要依赖于Haber–Bosch(H–B)工艺,该工艺涉及大量化石燃料消耗和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环境条件下水溶液中的电化学NH3合成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替代H–B工艺的方法,因为它具有清洁高效的工艺、温和的操作条件和小型化的可行性。尽管如此,该技术的可扩展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缓慢的N2还原反应(NRR)工艺的阻碍,该工艺由N2活化不良、高氢化能垒和来自析氢反应(HER)的激烈竞争引起。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开发高活性电催化剂以加速NRR同时阻碍HER是当务之急。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集中精力探索各种潜在的NRR催化剂,如贵金属、5-9种富含地球的金属化合物、10-20种单原子催化剂和非金属材料。V基材料,如VO2,V2O3和VN,已被研究为潜在的NRR候选者,因为V是固氮酶辅因子中的关键元素之一,以及V化合物的天然丰度、易于合成和良好耐久性的其他优点。
作为重要的V化合物之一,VS2凭借其金属性质、可调电子结构和层状结构在NRR电催化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尽管没有实验证据,但Zhang等人[1]最近的一项计算研究预测VS2是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中最好的NRR候选物的(TMD)催化剂,由于其活性的V形边缘,以低反应能屏障显著加快NRR。
尽管如此,与其他TMD材料一样,已知VS2由有限数量的边缘组成,但具有丰富的催化活性的基面。因此,为了释放VS2对NRR的全部潜力,关键的设计原则是激活VS2基面,以产生更多的表面暴露的活性位点,从而促进N2极化和质子化。37
首先,我们检查了N2吸附,这是初始化NRR的先决步骤。38–41正如预期的那样,在图1中可以看出,原始VS2的基面在催化NRR方面是非活性的,如正N2吸收能(E¼0.25 eV)所示。当在VS2基面上产生表面VS时(VS2-VS,图1a),产生三个不饱和的V(u-V)位点,N2可以通过端对端吸收到其中一个上提示VS在激活VS2基底平面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u-V上的N2活化仍然不足,如弱N2吸收(E¼0.07 eV)所示。基于能量优选的混合NRR途径的自由能分析(图1d和S2)进一步确认u-V需要克服DG*N2–*NNH¼1.13 eV的高能垒才能驱动第一氢化步骤,即速率决定步骤(RDS)。
图1(a–c)N2在(a)VS2-Vs的u-V位点、(b)b-VS2-Vs的b-u-V位点和(c)b-VS3-Vs的b位点上的吸附构型。(e)相对于B-VS2-VS(B位点),能量上优选的远端通路的自由能谱
在上述DFT预测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种概念验证策略来制备B掺杂的VS2纳米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在碳布(B-VS2/CC)上生长的花(详见实验部分)。X射线衍射(XRD,图2a)B-VS2/CC的图案揭示了VS2的纯六方相(JCPDS编号89-1640)以及CC衬底的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2b)B-VS2/CC的图像显示了丰富的B-VS2纳米密集均匀地生长在CC上以构建多孔框架。
SEM(图2b,插图)和相应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2c)图像显示B-VS2纳米owers包括巨大的垂直排列的纳米片,52–54,这有助于大量NRR活性V边缘的暴露(图2d)。B-VS2纳米片的高分辨率TEM(HRTEM)图像(图2e和f)显示出明显的晶格条纹,d间距为0.25nm,归属于VS2的(011)面。Specially,许多晶格空穴/位错可以被识别如HRTEM图像所示(图2e和f,绿色虚线圆圈)和相应的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图2g)图像和表面图(图2h),Chu等人[2]证明存在显著的表面暴露缺陷(即VS)。此外,扫描TEM(STEM,图2i)映射图像显示了B-掺杂剂在整个B-VS2纳米片中的均匀分布。
图2 B-VS2/CC的表征:(a)XRD图谱;(b) SEM图像;(c) TEM图像;(d) B-VS2纳米片的边缘区域的IFFT图像;(e和f)B-VS2基面的HRTEM图像以及相应的(g)IFFT图像和(h)表面图。(i) STEM元素映射图像
[1] J. Zhang, C. Zhang, Z. Wang, J. Zhu, Z. Wen, X. Zhao, X. Zhang, J. Xu and Z. Lu, Small, 2018, 14, 1703098.
[2] K. Chu, J. Wang, Y. P. Liu, Y. B. Li, C. C. Jia and H. Zhang, Carbon, 2019, 143, 85–96.
科学指南针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业务优势,在国内率先打造出业界领先的线上化、数字化的科研服务基础设施,在行业内首创用户自主下单、服务全流程追踪、测试“云现场”等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和使用效率,以实际行动助力科技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专业科研服务引领者,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ISO三体系认证”等专业认证。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