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烈日下手机发烫、电动车疾驰时,比发丝还薄的隔膜正守护电池安全。实验揭示:PE隔膜109-138°C熔融,PP隔膜160°C稳定,三层结构融合PE/PP优势,陶瓷隔膜124-134°C兼具双重特性——DSC精准测定熔融轨迹,为热失控筑起科学防线。

科学指南针-熔点测试

 

当手机在烈日下充电发烫时,当电动车在高速行驶中电池温度飙升时,一块看似普通的塑料薄膜正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安全。这块厚度不足发丝直径的隔膜,是锂电池中至关重要的"智能门卫",而它的熔点,直接决定着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生死存亡。

 

科学指南针实验室

 

  • 允许锂离子自由穿梭(孔隙率40%-60%)

  • 阻隔正负极直接接触(机械强度>1000MPa)

  • 在过热时启动"熔断保护"(闭孔温度130-140℃)

 

适用于

锂电池(隔膜);钠电池(隔膜)

 

检测仪器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案例分享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设备(测试温度30-300℃,升温速率20℃/min)先对样品进行一次热历史处理,再对样品进行热量变化情况测试(测试温度30-300℃,升温速率20℃/min),准确测定样品的熔点(即吸热速度最高的温度点)。

 

DSC曲线-PE隔膜

 

结论:PE隔膜在109.42°C到138.56°C之间发生熔融,吸热量为-4.38 Wg⁻¹,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DSC曲线-PP隔膜

 

结论:PP隔膜在169.49°C到163.42°C之间发生熔融,吸热量为-1.82 Wg⁻¹,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但结晶度低于PE隔膜。

 

DSC曲线-PP/PE/PP三层隔膜

 

结论:PP/PE/PP三层隔膜在141.67°C到132.65°C之间发生PE层的熔融,在159.44°C发生PP层的熔融,吸热量分别为-2.22 Wg⁻¹和-1.33 Wg⁻¹。这种三层结构结合了PE和PP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熔融特性。

 

DSC曲线-陶瓷隔膜

 

结论:陶瓷隔膜在124.15°C到134.16°C之间发生熔融或相变,吸热量为-2.49 Wg⁻¹,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一定的结晶度。其熔融温度和吸热量介于PE和PP隔膜之间,结合了两者的特性。